在這裡要介紹──我的兒子,夕己的成長過程。

198587,我們的第一個孩子──夕己誕生了。

  在取名字時,我們夫妻決定先就夕己未來的教育方針好好地做一番思考。事實上,我和妻子的成長環境不僅完全不同,而且恰恰相反。因此,我們決定要互相說出彼此對今後教育孩子的想法。

    我在一個複雜的家庭環境中長大。就學時,過著受繼母虐待、連飯都沒得吃的生活。雖然後來考上國立大學,但很早就結束學生生涯到英國去,一路打拚下來,成為英國某一金融機構的董事了。

    至於妻子則是出生在英國的律師世家,母親是擁有40年教育資歷的「教育專家」。因此,妻子是在充滿母愛與愛的教育下成長的。

    雖然夫妻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,但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,卻很自然地達成了共識。

 

    與其傳授知識,不如傳送父母之愛。 

    讓孩子從母親身上學會體貼,從父親身上學會嚴苛的競爭。

  站在同為獨立個體的立場,接受孩子的個性,並且對等地相處。

  

    另外,由於是男孩子,所以必須特別教育他要成為一個能在將來具備經濟能力的人。因此,雖然不必重視學歷,但還是要夠聰明。不過,我所謂的「聰明」,並不是指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,而是要能夠主動不斷地學習、吸收新知,並且能加以運用。

    因此,我們對教育方針所做的結論就是:

 

    不要逼他讀書,

    要營造一個讓他自己想讀書的環境。

 

    而這也成了我們家的教育基本方針。

    6歲之前,夕己一直住在英國,只有偶爾短期回到日本。當時他還和其他小朋友一樣,是個極為普通的男孩。

    唯一不同的是,他很懂事,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好惡,也不會麻煩別人。喜歡待在家裡看故事書、看影片,而比較不喜歡外出,是個安靜的孩子。

    1991年時,因為工作職務調動的關係,我們回到了日本,夕己進入東京的中野區立小學就讀。當時,我們完全沒想過要讓他參加私立小學的入學考試,而且也覺得沒有那個必要。因為我們總是這麼認為,不過是小學而已,學校成績一點都不重要,只要孩子開朗、健康、體貼就夠了。

    第一次和學校導師面談時,導師這樣說:

  「夕己吃飯的速度很快,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。」

    雖然不懂這是什麼邏輯,但是當時覺得這個老師的話很妙。或許他當時就已經預言了夕己的傑出表現,而這是連我們做父母的都沒有料到的。

    夕己上小學後,在我們的眼中依然是個極為普通的男孩。雖然新接觸功文式學習,也在妻子的影響下開始學小提琴,但他那熱切期待每週播放卡通「七龍珠」的樣子,十足就是個小學生。喜歡踢足球的他,即使不討厭唸書,卻還是一個平凡的普通男孩。

    1995年時,依照妻子的意思,決定讓夕己進入英國的寄宿學校,於是他再度赴英。面談時,老師當場說了本書開頭的那句話。

    後來,夕己果真踏上那位老師所說的路──13歲時進入溫徹斯特學院Winchester College),用足球和學業歌詠青春的生命,後來還進入牛津大學中特別難考的摩頓學院(Merton College)。他在那裡學習數學。2008年秋天,他已經順利地以First class(成績優秀者前5%)的成績畢業了。

    這就是我們家與夕己的故事簡介。

 

~摘錄自《我這樣讓孩子上牛津大學》一書~

 

9789866363214_bc.jpg

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